中國式家庭系統排列情景劇案例:當游戲成為孩子的“避風港”
——13歲叛逆少年小奇的咨詢實錄
“孩子的問題,往往是家庭系統的報警器
一、家庭背景與問題呈現
來訪者:小奇媽媽(主動求助),小奇爸爸(被動參與),13歲的小奇(拒絕到場)
案主情況:
小奇沉迷游戲,拒絕溝通,成績下滑,與同學沖突頻發;
父母嘗試過“斷網、打罵、哭求”,均無效,家庭氛圍壓抑:
媽媽焦慮崩潰:“我們為他付出一切,他為什么這么恨我們?”
二、中國式家庭系統排列情景劇探索
咨詢師引導案主進行中國式家庭系統排列情景劇:
1.第 一步:呈現家庭現狀
爸爸代表長期缺席家庭,媽媽代表“焦慮的控制者”(緊盯小奇),小奇的角色由空椅子代替。
觀察:父母分別站在椅子兩側,媽媽試圖拉扯椅子,爸爸背對椅子,椅子(小奇)孤立無援。
2.第二步:追溯系統動力
咨詢師加入“爺爺奶奶”代表
爸爸承認:“我從小也被父親忽視,只會用工作證明自己。”
媽媽流淚:“我父母重男輕女,我拼命對小奇好,想證明自己是個好母親。”
關鍵發現:父母的養育模式復制了原生家庭的創傷,小奇成了家族情緒的“承接者”。
3.第三步:重構愛的序位
調整1:讓父母并肩站立(重建夫妻同盟),將“小奇椅子”挪到父母前方稍遠的位置(歸還孩子角色)。
調整2:請父母對“爺爺奶奶角色”說:“我尊重你們的命運,但我會用新的方式愛我的孩子。”
現場反應:媽媽突然崩潰大哭:“我一直逼小奇優秀,其實是在逼自己……”
三、干預與轉變
1.給父母的建議:
停止“雙向索取”:父母向孩子索要情緒價值(如“你必須懂事”),孩子則用沉默反抗;
夫妻優先于親子:每周安排“無孩約會“,修復婚姻關系,減少對小奇的過度關注;
當父母知道當下孩子的行為是在為整個家庭系統表達,看到孩子背后潛意識層面的原因,轉念,真正看到孩子,孩子才能有改變,看見即療愈。
四、家庭變化與反思
3個月后反饋:
小奇仍玩游戲,但愿意和爸爸組隊,偶爾分享學校見聞;
父母沖突減少,媽媽不再全天監控,家庭氛圍松弛;
班主任反饋:“小奇和同學打架次數減少,上課抬頭了。”
小奇的叛逆,本質是替父母表達了未被看見的壓抑:父親的缺席、母親的焦慮、家族代際的創傷。
中國式家庭系統排列情景劇揭示:當父母回歸伴侶角色,孩子才能從“情緒垃圾桶”變回孩子。
“你的家庭中,是否也有一個小奇?
是孩子在叛逆,還是系統在求救?”
你的故事我來傾聽
心聲樹洞你的故事我靜靜聆聽
活動時間:2025年6月21日-6月22日
活動地點:包頭市九原區天福廣場8B9號樓23層向軍心理咨詢中心